由于國家重視與保護,現在越來越多的報道、紀錄片、綜藝節目讓非遺頻繁出現在公眾視野中,讓越來越多的人們關注到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塊,體驗非遺、感受過去的慢節奏生活,仿佛也成為離開現代高壓枯燥生活的一種潮流。 之前看《非凡匠心》張國立老師他們玩的白族扎染,就一直想到
2021年6月12日是中國第16個“文化和自然遺產日”,恰逢五月初五端午佳節,一場以“人民的非遺,人民共享”為主題的成都市非遺主場活動在成都音樂坊隆重啟幕。 此次活動策劃了“中華節?天府情?幸福城”三大版塊12項活動,內容豐富,好戲連臺。成都市文廣旅局傾力打
簡介摘取自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,此致感謝。 第一批非遺國家名錄收取: 324 挑花(黃梅挑花、花瑤挑花) 申報地區或單位:湖北省黃梅縣 湖南省隆回縣 挑花是一種具有極強裝飾性的刺繡工藝。流傳于湖北省黃梅縣和湖南省隆回縣的挑花技藝各
荊楚文化源遠流長,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。勤勞智慧的湖北人民,創造了多元的文明成果。當古老技藝走進生活,傳統與現代碰撞出奇妙的火花;當非遺文化走進景區,文化和旅游融合、譜寫唯美新篇章。 5月26日,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廳發布《省文化和旅游廳關于公布湖北省首批
荊楚文化源遠流長,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。勤勞智慧的湖北人民,創造了多元的文明成果。當古老技藝走進生活,傳統與現代碰撞出奇妙的火花;當非遺文化走進景區,文化和旅游融合、譜寫唯美新篇章。 5月26日,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廳發布《省文化和旅游廳關于公布湖北省首批
荊楚文化源遠流長,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。勤勞智慧的湖北人民,創造了多元的文明成果。當古老技藝走進生活,傳統與現代碰撞出奇妙的火花;當非遺文化走進景區,文化和旅游融合、譜寫唯美新篇章。 5月26日,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廳發布《省文化和旅游廳關于公布湖北省首批
“棕編唯有不斷創新,才能求得一方天地。”家住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崗區伍家鄉共同村的魏光翠近日說。近40年來,魏光翠傳承創新棕編制作技藝,讓這門“指尖非遺”重煥生機。 棕編是以棕櫚樹葉為編制原料的傳統手工藝,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 魏光翠今
極目新聞記者 夏雨 通訊員 袁娟 巧奪天工的非遺手藝,穿行悠悠千百年,依舊煥發新活力。如果你問,非遺在哪?它或許在一口熱茶中,又或早已裝飾你的裙裾;如果你問,非遺背后的故事幾何,普通人可以“玩”嗎?那這10場非遺傳承人系列講座,絕對值得你為之尖叫。 極目新聞記
8月25日,由文化和旅游部、山東省政府主辦的第七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在濟南開幕。 本屆博覽會以“連接現代生活 綻放迷人光彩”為主題,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舉辦,設主會場、分會場和線上平臺。 主會場設在濟南舜耕國際會展中心,展覽面積1.4萬平方米,
兩江交匯,三鎮鼎立,大武漢文脈綿延。 今年8月,武漢等13座城市入選2023年“東亞文化之都”候選城市。武漢市文化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表示,與東亞國家的密切交往、優越的資源稟賦以及文化和旅游發展的良好態勢,賦予武漢申報“東亞文化之都”的信心和決心。 管窺一斑,可